发布时间:2025-10-15 17:02:01    次浏览
老师教您如何看待孩子的“拖延”1尊重孩子的磨蹭2请你理解我的拖延3慢是孩子们身心成长的规律4面对孩子的拖延,试试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多强!5活出本来的样子1尊重孩子的磨蹭青岛七中 刘倩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经常被父母催促来催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这些好的教育传统正不知不觉被很多人忘记,社会上“三天学会写作文”“补习半个月提高200分”的速成班宣传广告比比皆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所以,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家长和学校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身上的这种压力又全部反弹给家长和老师,在恶性互动中,双方都不堪重负。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总之,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这样做不仅事关家庭生活品质,而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只教会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和头脑,却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岂不是一种失败?而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闲聊,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乐趣所在。一行禅师说:“从容地让自己生活得更深刻一些。”对家长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作为母亲,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节奏格外尊重,并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与母亲角色之间的冲突,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2请你理解我的拖延沧海路小学 陈莹“拖延”——你一定听过这个词语。也许称之为“拖延症”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恰当,那么容我有些冒昧地问一句:你有拖延的行为吗?这个问题也许会打中一大批人,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关于拖延的坏处我能数出一大堆,但是我还是无可救药地拖延着——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甚至是很讨厌的事情。但生活就是这样,总有不得不接受的时候。面对这些“反对无效”的情况,我有时候就会用“拖延”无声地表达出内心的抗议和不满,即使自己也知道最终还是要臣服。 也许孩子的拖延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懂得最终还是要臣服,也没有自制力在不得不停止拖延的最后时刻完成任务,所以拖延带来的结果就比较明显。作为老师、家长的我们该如何给孩子指导或者说辅导呢?方法有太多了。我只想说,让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拖延吧,殊不知作为孩子其实也有许多难处。也许当我们能去理解和包容他们的拖延时,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知不觉中就会减少呢。3慢是孩子们身心成长的规律青岛58中王克伟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慢,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知识的掌握是慢的,它总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规律,通过新知识学习,理解,最后学会运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孩子相对快一点,大部分孩子有逐渐学会的特点,即慢的学习特点,这也就是循序渐进学习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二,孩子学习生活上的慢是由习惯不好造成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快,什么是慢,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快,为什么慢就不好,这需要家长把道理反复讲给孩子听,不断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慢是由情绪造成的。他不愿意洗刷,妈妈一遍又一遍催,心里烦,就会表现为慢。某学科老师他讨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愿意做,也会表现为慢。考试成绩不好,遭到了老师家长的多次批评,一旦产生了厌学情绪,整个学习过程都会表现为慢。 孩子的成长不是工业,不是老师家长想把他们塑造成什么,他们就成为什么。孩子们更像植物,老师和家长负责浇水,施肥,抓虫,必须让他们自己慢慢吸收阳光水分,自己成长,家长老师无法替代孩子们成长。王京萍:目前所谓“拖延”,慢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的家长不妨这样试一试:一让孩子体验时间的重要性。如坐车去玩,误了车,那就不去了,让孩子有挫折感。二用鼓励的语言。再快一点会更好等。三感受迟到的代价。上学迟到,受老师批评。四.家长不能发脾气。五.让孩子觉得快的值。家长不要给孩子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六.教孩子技巧。不会的先看书、学习用具先准备好等。七.环境很重要。排除干扰。八.家长不包办代替。九.巧用比赛法。十.增加计时活动。 王京萍,中学高级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岛日报特聘心理专家。东方心理研究院培训师、督导师。山东省首位高级沙盘游戏治疗师、培训师、督导师。心灵花园公益项目青岛工作站负责人。国家首届高效学习指导师,擅长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心理及学习心理辅导,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及女性的咨询工作。4面对孩子的拖延,试试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有多强!青岛文登路小学心理组 李红霞面对拖延孩子,当单纯的说教和鼓励不起作用时,我会用心理老师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方式来为个别服务,同时又让团体人人都受益的做法,那就是——团体辅导+亲子沟通法。这种方式一般以前期家校双方已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心理辅导老师有足够的团体辅导、学习心理的理论和操作经验以及亲子沟通方法娴熟运用时进行干预效果为最好。(注:本案例征得家长和学生同意,可以作为辅导资源为大家所分享,在此感谢家长和孩子对我们青岛文登路小学心理老师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基本情况:男生,三年级。孩子平时作业拖拉,导致完不成,家长很抓狂却又没办法。新学期新接班的我,经过三周观察,与家长联系后,家长同意来学校做一次现场沟通。当天采用的是团体辅导技术与亲子沟通法(辅导过程此处省略),现场同学们也跟着受益。如下出示的是家长对当时活动的反馈。当天下午孩子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真的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这是三天后,我与孩子妈妈就此项工作的开展有关的疗效因子进行继续反馈与讨论,结果我们俩的排序不一致,也真是让我感受到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先生所说的:双方对有效因子反馈差距大。 期待更多家长走进亲子课堂,跟孩子一起成长,也期待更多心理老师运用专业知识帮助那些需要的孩子和家长,有拖延也不怕!5活出本来的样子即墨一中 黄艳艳常常遭遇这样的对话,“老师,我孩子磨磨蹭蹭的,干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怎么办?”“老师,我女儿写字特别慢,让她写快点,就哭鼻子,怎么解决?”“老师……”而我往往容易冒出来的问题,却是,“您的孩子多大了?上几年级?”每每家长说道,孩子还是小学几年级时,我都在心里面生出对孩子的一份莫名的心疼,在他们的那个年纪里,他们做事情的速度本就无法很快,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本就不全面,他们从学会写字到写好,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做事情,做到快速而准确,也需要不断地练习。有人说,不对,我说的不是这种慢,是他/她明明能够做好事情,却总是慢吞吞地,能拖就拖,反正就是不能快速准确地做事情。我要解决的是孩子拖沓、慢的问题和习惯。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孩子的“慢”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讯息? 首先,这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特点有关。孩子的生长犹如植物一般,有自然的生长规律,比如: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学习与提升、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等等,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并且在年龄差异的基础上还有个性差异。作为大人,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允许孩子慢慢来,然后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在某个阶段里跟上来。其次,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许多家长在反映孩子的慢时,带着各种不安、焦虑、不满、愤怒和委屈,却未曾想到,在自己面对孩子的“慢”时,所呈现出来的这种状态,恰恰加剧了孩子的焦虑和不安,使得孩子“慢”的行为更加地固化。作为大人,在孩子“慢”时,如果能够耐心细致一些,与孩子去讨论一下如何才能更快地做事情,并且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行为示范或者榜样示范,让孩子不断学习正向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速度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并且,自信心和勇气也会倍增。再次,与孩子的需求有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年龄、成长背景不同的孩子,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也不同。不可否认,一部分孩子的“慢”与他们的需求有关,比如:期待被看见、被包容、被接纳,因为他们太久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了,所以期待用这样的方式来唤起父母的关注;比如:与父母抗争,争夺自己的自主权。因为父母太关注他们的负向行为,使得他们内在的力量无法整合与释放,并且随着成长的推进,孩子期待自己能够拥有自我发展的权利,却无法在父母那里要得到,于是,就会采用反向表达的方式,父母越期待他们快,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慢。因而,大人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对父母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带着慈悲的心、发现的眼、陪伴的行,默默跟随,安静陪伴,让孩子能够自由自如地生长,活出本来的样子!查看往期精彩新学期致老师、同学、家长 | 从今天起我要……阅读投诉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